陶瓷砖填缝剂试验方法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陶瓷砖填缝剂(以下简称填缝剂)的抗折强度、抗压强度、吸水量、收缩值、耐磨性、横向变形、耐化学腐蚀性的试验方法。
本标准适用于陶瓷砖之间接缝用的填缝剂的性能测试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3810.6 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6部分:无釉砖耐磨深度的测定(GB/T 3810.6—2016,ISO 10545-6:2010,IDT)
GB/T17671—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(ISO 法)(idt ISO 679:1989)
JC/T 681 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
JC/T 682 水泥胶砂试件成型振实台
JC/T 726 水泥胶砂试模
JC/T 958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(跳桌)
3 一般规定
3.1 取样
每次拌和需要至少2 kg 的样品。
3.2 标准试验条件
标准试验条件为温度(23±2)℃,相对湿度(50±5)%,试验区域循环空气的风速小于0.2 m/s 。 除 特殊说明外,试验应在该条件下进行。如对具体试验项目有其他试验条件要求,可由供需双方商定使用何种试验条件,但应在试验报告中说明详细信息。
所有试件的养护周期的时间偏差应满足表1的要求。
表 1 养护周期的时间偏差
养护周期 |
时间偏差/h |
24 h |
±0.5 |
7 d |
±3 |
14 d |
士6 |
21 d |
±9 |
28 d |
±12 |
GB/T 35154—2017
3.3 试验材料
所有试验材料(包括拌和用水)试验前应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至少24 h。
3.4 拌和步骤
3.4.1 水泥基填缝剂(CG)
根据生产商提供的配比准备填缝剂及所需要的水或者液体混合物(如果给定范围,则取中间值)。 至少准备2 kg 的干粉料和所需的液体。采用符合JC/T681 规定的行星搅拌机,在自转(140±5)r/min及公转(62±5)r/min 的低速情况下搅拌。
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:
a) 将水或液体混合物倒入搅拌锅中;
b) 将干粉撒入液体中;
c) 搅拌30 s;
d) 抬起搅拌叶;
e) 1 min 内刮下搅拌叶和锅壁上的填缝剂;
f) 重新放下搅拌叶后再搅拌1 min。
如果生产商对产品有熟化要求,按其规定的时间熟化,继续搅拌15 s 后使用。
3.4.2 反应型树脂填缝剂(RG)
反应型树脂填缝剂应根据生产商的说明进行拌和。
3.5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:
a) 本标准名称、标准号;
b) 试验日期;
c) 填缝剂的类型、商业命名和生产商;
d) 试样来源,取样日期和完整的试样信息;
e) 试验前试样的处理和贮存;
f) 试验条件;
g) 配比;
h) 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任何其他因素。
4 试验方法
4.1 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
4.1.1 试验器具
4.1.1.1 三联试模
符合JC/T726 要求,可成型三条(40±0.1)mm×(40±0.1)mm×(160±0.4)mm 棱柱体试件的带
底板钢质三联模。
4.1.1.2 振动设备或振动台
符合JC/T682 要求,用于制备规格为40 mm×40mm×160 mm 的填缝剂试件的振动捣实。
4.1.1.3 试验机及试验夹具
4.1.1.3.1 抗折强度试验机
应符合 GB/T 17671—1999 中4.2.6 的要求。
4.1.1.3.2 抗压强度试验机
应符合 GB/T17671—1999 中4.2.7的要求。
4.1.1.3.3 试验夹具
应符合 GB/T 17671—1999 中4.2.8的要求。
4.1.2 试件制备
将试模固定在振动台上,按3.4规定拌和填缝剂后立即成型试件。用合适的料勺把搅拌锅内的填 缝剂分两层装入试模。装入第一层填缝剂,均匀摊平后振动60次。装入第二层填缝剂,均匀摊平并再 振动60次。从振动台上轻轻拿起试模,用扁平馒刀刮去多余的材料并刮平表面,擦掉留在试模周围的 填缝剂。将尺寸为210 mm×185mm 、 厚度为6 mm 的平板玻璃(也可用尺寸类似的钢板或其他不透水 的板材)放在试模上。将试模编号后,水平放在3.2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。24 h 后,小心地脱模。
每个填缝剂制备3个试件。
4.1.3 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抗折强度
将脱模后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27 d, 养护时试件间距应不小于25 mm 。 养护完毕,将试 件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(4.1.1.3.1)的支撑圆柱上,试件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。通过加荷圆柱以(50± 10)N/s 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,直至折断。保留两个半截棱柱体在标准试
验条件下用于抗压强度试验。
4.1.4 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抗压强度
抗压强度试验通过4.1.1.3.2和4.1.1.3.3规定的仪器在半截棱柱体的侧面上进行,半截棱柱体中心 与试验机压板中心偏差应在士0.5 mm 以内,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10 mm 。以(2400士200)N/s 的速
率均匀地加荷直至试件破坏。
4.1.5 冻融循环后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
按4.1.2的规定成型试件。脱模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6 d, 然后浸在温度为(23±2)℃的水中
养护21 d 。按下列步骤进行冻融循环:
a) 将试件从水中取出,2 h±20 min 内降温至(-15±3)℃;
b) 试件在(-15±3)℃下保持2 h±20 min;
c) 将试件浸入(20±3)℃水中,调整温度至(15±3)℃,并保持2 h±20 min;
重复上述循环25次。冻融循环结束后,取出试件,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3 d, 观察并记录试件表
面状况。分别按4.1.3及4.1.4规定测定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。
4.1.6 结果评定与表示
4.1.6.1 抗折强度
抗折强度按式(1)计算:
GB/T 35154—2017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)
式中:
R₁—— 抗折强度,单位为兆帕(MPa);
F;—— 折断时施加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,单位为牛顿(N);
L ——支撑圆柱之间的间距,单位为毫米(mm);
b —— 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,单位为毫米(mm)。
抗折强度取3个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0.1 MPa。
4.1.6.2 抗压强度
抗压强度按式(2)计算:
式中:
R 。—— 抗压强度,单位为兆帕(MPa);
… … ………
(2 )
F 。—— 试件破坏时的最大荷载,单位为牛顿(N);
S ——1600 mm²。
抗压强度取6个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0.1 MPa。
4.1.7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除3.5规定的内容以外,还应包括以下内容:
a) 试件在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试验前后的表面情况;
b) 不同试验条件下试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单个值和算术平均值,单位为兆帕(MPa)。
4.2 吸 水 量
4.2.1 试验器具
4.2.1.1 试 模
同4.1.1.1。
4.2.1.2 隔 板
3 个 厚 度 为 1 mm 的硬质塑料片(例如聚四氟乙烯或没有脱模剂的高密度聚乙烯),尺寸为(40±
0.1)mm ×(40±0.1)mm。
4.2.1.3 振动设备或振动台
同4.1.1.2。
4.2.1.4 塑 料 盒
能够容纳6个待测试件的平底塑料盒。
4.2.2 试件制备
按照4.1.2规定成型3个试件,成型时将隔板插入试模的中间,与试模较小的面相平行,使原来的一 个试件自然分割成两个试件,形成6个试件。脱模后,将试件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20 d。 用中性硅酮密封材料涂抹于尺寸为40 mm×80 mm 的试件四个长方形面上做防水密封,再将试件在3.2 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继续养护7 d。
4.2.3 试验步骤
成型28 d 时,称量每个待测试件的质量(ma), 精确至0.01 g 。 之后,将试件垂直放在塑料盒中,使 尺寸为40 mm×40 mm 的未密封的中间面朝下,并使之与水完全接触,浸入水中的深度为5 mm~ 10 mm,注意防止试件因移动而相互接触。必要时应加水保持水面恒定。30 min 时,从水中取出试件, 用拧干的湿布迅速擦干试件表面水分,立即称量并记录(m), 精确至0.01 g 。将试件放回塑料盒中,再过210 min 时重复上述操作过程。
4.2.4 结果评定与表示
吸水量按式(3)计算:
Wmt =m₁—ma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 )
式中:
Wmx—— 吸水量,单位为克(g);
m, —— 浸水30 min 或240 min 试件的质量,单位为克(g);
ma ——浸水前试件的质量,单位为克(g)。
吸水量取六个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0.1 g.
4.2.5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除3.5规定的内容以外,还应包括以下内容:
浸水30 min 和240 min 测得的吸水量的单个值和算术平均值,单位为克(g)。
4.3 收缩值
4.3.1 试验器具
4.3.1.1 三联试模
内部尺寸为(10±0.1)mm×(40±0.1)mm×(160±0.4)mm 带有底板的钢质棱柱形三联试模,且 在试模的两个端面中心各开一个φ6.5 mm 的孔洞并配有相应的收缩头,见图1。
单位为毫米
图 1 收缩头示意图
GB/T 35154—2017
4.3.1.2 振动设备或振实台
同4.1.1.2。
4.3.1.3 比长仪
应包括一个测量配件和带有调节螺纹的基杆。测量配件包括安装在测量框架上的精度为0.01 mm
的刻度表。
4.3.1.4 校准杆
应由膨胀系数可以忽略的材料制成(例如镍铁合金)。其长度作为标准长度,刻度表的读数可以借此测量读出。每次测试前,用标准杆标定比长仪的零点。
4.3.2 试件制备
将收缩头固定在试模两端面的孔洞中,使收缩头露出试件端面(8±1)mm 。 将试模固定在振动台 上,按3.4规定拌和填缝剂后立即成型。用合适的料勺把搅拌锅内的填缝剂分两层装入试模。装入第 一层填缝剂,均匀摊平后振动60次。装入第二层填缝剂,均匀摊平并再振动60次。从振动台上轻轻拿 起试模,用扁平馒刀刮去多余的材料并刮平表面,擦掉留在试模周围的填缝剂。根据4.1.2 规定用玻璃 板覆盖,水平放在3.2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。24 h 后,小心地脱模,然后编号,标明测试方向,每个填缝剂制备3个试件。
4.3.3 试验步骤
脱模后按标明的测试方向立即用比长仪测量待测试件的初始长度(L 。) 。 之后,将试件尺寸为 10 mm×160 mm 的端面放置在水平板上,试件间的间隔不小于25 mm,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。自初 始读数27 d±12h 后,按标明的测试方向测量每个试件的长度(L₁)。
4.3.4 结果评定与表示
收缩值按式(4)计算:
S=(L 。-L₁)/(L-La)×10³ ……… … … (4 )
式中:
S ——收缩值,单位为毫米每米(mm/m);
L。——试件初始长度,单位为毫米(mm);
L₁—— 成型后的第28 d 时试件的长度,单位为毫米(mm);
L ——160 mm;
La—— 两个收缩头埋入填缝剂试件中的长度之和,即(20±2)mm。
收缩值取3个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0.1 mm/m。
4.3.5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除3.5规定的内容以外,还应包括以下内容:
收缩值的单个值和算术平均值,单位为毫米每米(mm/m)。
4.4 耐磨性
4.4.1 试验器具
4.4.1.1 耐磨仪
符合 GB/T 3810.6 要求的耐磨试验机。
4.4.1.2 磨料
符合 GB/T3810.6 要求的粒度为80的白刚玉。
4.4.1.3 量具
分度值不大于0.1 mm 的钢直尺或游标卡尺。
4.4.1.4 试模
光滑硬质、内框尺寸为(100±1)mm×(100 士1 )mm、厚度为(10±1)mm 的不吸水正方形框架(例 如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)。
4.4.2 试件制备
将试模放在聚乙烯膜上,按照3.4规定拌和填缝剂。在试模上涂抹足量的填缝剂,刮平以确保填缝 剂完全填充试模并使之平整。按照4.1.2规定用玻璃板覆盖。24 h 脱模后在3.2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27 d 。 每个填缝剂制备两个试件。
4.4.3 试验步骤
把待测试件放入耐磨仪(4.4.1.1),使刮平的成型面朝向旋转盘以保证其与旋转盘成切线。应使磨 料以(200±10)g/100r 的速度均匀地进入研磨区域。不锈钢旋转盘转动50 r 。 从仪器中取出试件,测 量磨坑的弦长(L), 精确至0.5 mm 。每个试件应至少在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两次试验,弦长取两个数值的算术平均值,磨料不可重复使用。
4.4.4 结果评定与表示
按 GB/T3810.6 规定进行。耐磨性试验结果用体积(V) 表示,取两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1 mm³。
4.4.5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除3.5规定的内容以外,还应包括以下内容:
a) 每个试件磨坑的弦长(L), 精确到0.5 mm, 单位为毫米(mm);
b) 每个试件磨坑的体积(V), 单位为立方毫米(mm³);
c) 试件磨坑的体积平均值(Vm), 单位为立方毫米(mm³)。
4.5 横向变形(适用于 CG)
4.5.1 试验器具
4.5.1.1 聚乙烯膜
厚度不小于0.15 mm。
4.5.1.2 塑料密封箱
内部容积为(26±5)L, 可有效密封的塑料密封箱。推荐尺寸为(600±20)mm×(400±10)mm×
(110±10)mm。
4.5.1.3 垫座
用于放置聚乙烯薄膜的刚性光滑平整垫座。
GB/T 35154—2017
4.5.1.4 压头
金属压头的构造和尺寸见图2。
单位为毫米
图 2 横向变形试验用压头示意图
4.5.1.5 试验支架
中心距为(200±1)mm 的两个直径为(10±0.1)mm, 最小长度为60 mm 的圆柱形辊轴支架,见图 3 。
单位为毫米
说明:
1——圆柱形辊轴支架;
2——试件;
3——压头。
图 3 横向变形试验测试支架示意图
4.5.1.6 A 型模具
内部尺寸为(280±1)mm×(45±1)mm, 厚度为(5±0.1)mm 的刚性光滑防粘的矩形框架,由聚四
氟乙烯或金属制成。在内部每个角落钻一个直径为2 mm 的圆洞以方便制备测试试件,见图4。
单位为毫米
图 4 横向变形 A 型模具示意图
4.5.1.7 B 型模具
内部尺寸为(300±1)mm×(45±1)mm,
厚度为(3±0.05)mm 的刚性光滑防粘的矩形框架,见图 5
单位为毫米
图 5 横向变形B 型模具示意图
4.5.1.8 试验机
能以2 mm/min 的加荷速度进行试验的压力机。
4.5.1.9 振动设备
符合JC/T 958 要求的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(跳桌),用来振实280 mm×45mm×5mm 试件。
4.5.2 试件制备
将聚乙烯膜固定在4.5.1.3 的垫座上。确保填缝剂粘贴面不会发生扭曲变形,无褶皱。把 A 型模 具紧密压在聚乙烯膜上,将按3.4拌和好的填缝剂均匀涂抹在模具内,使其完全平整地装填于模具内, 用4.5.1.9的振动设备振动70次,最后小心地垂直移走模具。把 B 型模具抹一层脱模剂后放置在试件 的中央位置上。在B 型模具上放置截面积为290 mm×45mm, 重量为(10±0.1)kg 的压块,使填缝剂可以充分填满模具的凹陷处,达到要求的厚度。用小刀将压出的多余填缝剂刮除,1 h 后取下压块。
GB/T 35154—2017
48 h 后移走 B 型模具。每个填缝剂制备六个试件。将 B 型模具移走后的试件立即连同垫座一起放入 塑料密封箱中,每个箱中放入六个试件,并密封箱口。在(23±2)℃下养护12 d 后,将试件连同垫座从密封箱中取出,在3.2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14 d。
4.5.3 试验步骤
养护完成后,将试件从聚乙烯膜上移走,测量试件的厚度。用分度值为0.01 mm 的游标卡尺在试 件的中间以及距试件两端(50±1)mm 处测量其厚度,如果3个测量值均在(3.0±0.1)mm 内,则计算其算术平均值。如果有任何一个数据超出范围,该试件制备无效。
若试件长边在4.5.2预处理过程中产生毛边,则需要用P120 的砂纸对试件进行打磨,防止毛边影响试验结果,注意打磨过程不能影响试件本身的厚度要求。
将符合要求的试件放在试验支架上(见图3)。以压头接触到试件作为试验的起始点,用2 mm/min 的速度对试件表面垂直施加荷载使试件变形,直至试件破坏。测试其余试件。记录每个试件的最大变 形量,单位为毫米(mm)。 若单个横向变形试验值偏离平均值的士20%,则该数据剔除,重新进行试验,至少需要3个有效数据。
4.5.4 结果评定与表示
横向变形取3个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以毫米(mm) 表示,精确至0.1 mm。
4.5.5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除3.5规定的内容以外,还应包括以下内容:
横向变形的单个值和算术平均值,单位为毫米(mm)。
4.6 耐化学腐蚀性(仅适用于 RG)
4.6.1 试验器具
4.6.1.1 试模
试模应为内径(25±1)mm, 高(25±1)mm 的直圆柱。
典型试模:由(25±1)mm 厚的塑料平板制得,中间切割出一个直径(25±1)mm 的圆孔,底部为至 少6 mm 厚光滑平整的无孔塑料片,能通过螺栓或者其他合适的部件固定。试模也可以是由一个内径 为(25±1)mm、长度为(25±1)mm 的塑料圆管组成,在成型过程中有足够的刚性和尺寸稳定性,任意一端都能竖直放置在6 mm 的塑料平板上。
试模所用材料应具有化学惰性及防粘性能,如:聚乙烯、聚丙烯、聚四氟乙烯或有聚四氟乙烯涂层的金属材料。
4.6.1.2 容器
4.6.1.2.1 广口瓶
应配有塑料质的螺纹盖子或塑料衬里、金属质的螺纹盖子。适用于低温下低挥发性试剂。
4.6.1.2.2 烧瓶
应配有标准锥形连接管和回流冷凝器。适用于挥发性试剂。
4.6.1.2.3 其他容器
由适宜的惰性材质制得,满足4.6.1.2.1或4.6.1.2.2所描述的条件,适用于对玻璃容器有侵蚀的试剂。
GB/T 35154—2017
4.6.1.3 压力机
压力机应有适宜的量程和灵敏度以及可调的加载速度,能通过适宜的夹具进行加压试验,并能通过手动调节试件位置。
4.6.1.4 化学试剂
进行耐化学腐蚀试验所需的介质。
4.6.2 试件
4.6.2.1 数量
所需试件总数量取决于所用化学试剂的种类、不同的试验温度和试验周期数。在每种试验条件下,一种化学试剂在一种温度下进行一次试验,最少需要3个试件。所需试件总数量按式
(5)计算:
N=n(M×T×I)±(n×T)±n ………………… ……(5)
式中:
N ——试件总数量;
n ——一次试验所需试件数量;
M—— 化学试剂种类;
T —— 试验温度数量;
I ——试验周期数。
4.6.2.2 试件要求
试件为圆柱体,直径与高度均为(25±1)mm, 圆柱体端面应平整光滑,用4.6.1.1描述的试模成型,不应使用脱模剂。
4.6.3 养护
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 d,7d 养护期包括试件在试模中的时间。在7 d 之后,按4.6.4规定试验一组试件。
4.6.4 试验步骤
4.6.4.1 养护结束后测量,称量和试件的描述
在养护之后立即用游标卡尺测量所有试件的直径,精确到0.02 mm 。 以同一截面相互垂直的两直径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。
测量直径后,用电子天平称量试件质量,精确至0.001 g, 记录数据。在浸入之前,记录试件的颜色、表面状态以及试验用化学试剂的颜色和透明度。
4.6.4.2 浸泡
将称量好需要浸泡的每个试件放入独立的容器中,试件的弧面与容器底部接触。
加入足够的化学试剂,没过每个试件至少10 mm 。把密封好的容器放入已调到所需温度的恒温箱或恒温水浴中,以尽可能模拟实际的侵蚀环境,在试验过程中,保持试剂的化学成分和浓度。
4.6.4.3 浸泡之后
在浸泡28 d 之后取出试件,测定其化学侵蚀情况。如有需要,也可选用其他浸泡龄期。
用自来水冲洗试件3次,并在每次冲洗后立即用纸巾把水擦干,将清洗后的试件在3.2 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弧面朝下横放,干燥30 min, 按4.6.4.1的规定测量试件的直径、质量,记录试件表面浸蚀、变色和化学试剂中的沉淀现象。
4.6.5 抗压强度的测定
测定每组试件的抗压强度:
— —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 d 后立即进行试验;
— — 在每一个试验温度下不同化学试剂浸泡后进行试验;
— — 整个试验周期在每一个试验温度下空气养护后进行试验。
试验时,从化学试剂中取出试件到测定抗压强度的时间间隔应保持一致。应保证试件的试验面与压力机压头刚好充分接触。压力机加荷速度为(5.5 ±0.5) mm/min, 加载至试件破坏,并记录最大荷载,
4.6.6 结果计算
4.6.6.1 质量变化率
按式(6)计算每一试验周期后试件的质量变化率,以百分数表示,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 d 后
的试件质量为100%。
式 中 :
△m ——质量变化率,%;
m₁—— 试件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 d 后的质量,单位为克(g);
m₂—— 试件浸泡后的质量,单位为克(g)。… ………(6 )
质量变化率取3个或更多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0.01%。结果应标明“+”或“—”,“+”表示化学浸泡后试件质量增加,“一”表示减少。
4.6.6.2 直径变化率
按式(7)计算每一试验周期后试件的直径变化率,以百分数表示,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 d 后的试件直径为100%。
式中:
△D—— 直径变化率,%;
D₁—— 试件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 d 后的直径,单位为毫米(mm);
D₂—— 试件浸泡后的直径,单位为毫米(mm)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 )
直径变化率取3个或更多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到0.01%。结果应标明“+”或“—”,“+”表
示化学浸泡后试件直径增加,“一”表示减少。
4.6.6.3 抗压强度变化率
按式(8)计算每一试验周期后试件的抗压强度变化率,以百分数表示,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7d后的试件抗压强度为100%。
(8)
式 中 :
△C ——抗压强度变化率,%;
C₁—— 试件标准试验条件养护后的抗压强度,单位为兆帕(MPa);
C₂—— 试件浸泡后的抗压强度,单位为兆帕(MPa)。
抗压强度变化率取3个或更多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,精确至0.01%。结果应标明“+”或“—”,“+”表示化学浸泡后试件抗压强度增加,“一”表示减少。
4.6.7 试验报告
试验报告除3.5规定的内容以外,还应包括以下内容:
a) 每种化学试剂的浸泡条件,如试剂更换频率、浓度、温度等;
b) 试验前后试件的颜色和表面情况;
c) 完整的试验周期和浸泡周期,单位为天。
对于每一个试验周期,要求报告下列数据:
a) 试件的质量变化率算术平均值;
b) 试件的直径变化率算术平均值;
c) 浸泡后试件的表面变化(表面裂纹、色泽的变化、蚀斑情况、软化情况等);
d) 化学试剂的情况(颜色变化、沉淀物情况等);
e) 试件的抗压强度变化率算术平均值。
附 录 A
(资料性附录)
本标准与 ISO 13007-4:2013 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
本标准与 ISO 13007-4:2013 相比在结构上有所调整,具体章条编号对照情况见表 A.1。
表 A.1 本标准与 ISO 13007-4:2013 的章条编号对照情况
本标准章条编号 |
对应ISO 13007-4:2013章条编号 |
3.5 |
3.5.1,3.5.2 |
4.1.1.3 |
4.1.1.3,4.1.1.4 |
附 录 A |
|
附 录 B |
|
— |
附 录 A |
注:除上述章条外,本标准的章条编号与ISO 13007-4:2013的章条编号均相同。 |
GB/T 35154—2017
附 录 B
(资料性附录)
本标准与 ISO 13007-4:2013 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
表 B.1 给出了本标准与ISO 13007-4:201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。
表 B.1 本标准与 ISO 13007-4:2013 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
本标准章条编号 |
技术性差异 |
原因 |
1 |
范围增加了“适用于陶瓷砖之间接缝 … ” |
符合GB/T 1.1—2009的规定 |
2 |
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,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 异的调整,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“规范性引 用文件”中,具体调整如下: a)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/T 3810.6,代替 了ISO 13007-4:2013 引用的ISO 10545-6: 2010(见4.4); b) 增加引用了GB/T 17671—1999(见4.1.1. 3); c) 增加引用了JC/T 681(见3.4.1); d) 增加引用了JC/T 682(见4.1.1.2); e) 增加引用了JC/T 726(见4.1.1.1); f) 增加引用了JC/T 958(见4.5.1.9) |
a)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b)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c)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d)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e)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f) 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|
3.5 |
增加了试验报告内容,删去试验结果表述 |
便于对标准的理解 |
4.1.1 |
增加引用了国内的试验设备 |
适合我国国情,操作方便 |
4.1.5 |
增加了冻融循环的试验条件 |
ISO 13007-4:2013 引用了ISO 13007-2: 2013中4.4.4.5的内容 |
4.3.1.1 |
修改了收缩头示意图 |
根据实际使用情况,便于操作 |
4.3.4 |
增加了“收缩值”的结果计算 |
便于对标准的理解 |
4.5 |
增加了横向变形试验方法 |
ISO 13007-4:2013引用了ISO 13007-2: 2013中4.5的内容 |
4.6 |
增加了耐化学腐蚀性试验方法 |
ISO 13007-4:2013引用了ISO 13007-2: 2010中4.6的内容 |
删除了ISO 13007-4:2013中的附录A |
涉及的标准已在具体内容中规定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