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面用水泥基自流平砂浆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地面用水泥基自流科爱的支围、来语和定义、分类和标记、 一般要求、技术要求、 试验方法、检验规则以及标志,包 运 顺 存
本标准适用于工厂生产, 心加于室内的地面用水泥基自 流 平 砂浆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对于有☆ 件通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胞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。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年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 3810.6-Q0D6 陶瓷砖微 验方法 第6部分:无釉砖 耐磨深度的测定
GB 9774 水泥 包装袋
GB/T 17671 K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(1S0 法)
JC/T 547—20171 陶瓷砖胶粘剂
水泥胶砂搅拌机
JGJ/T70 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
3 术语和定义
下列术语和定义 用于本文件。
3.1
地面用水泥基自流 平妙 浆 cementitious self-levellng compound for floor
由水泥基胶凝材料、细置料、填料及添加剂等组成,与水搅拌后 具 有流动性或稍加辅助性铺摊就能 流动找平的地面用材料。
3.2
面层水泥基自流平砂浆 Cemendtioug self-levelling compound for overlayment
用于地面精细找平,提供平坦和 犯的表面,可作为饰面层使用或在其上涂覆其它饰面材料后 使用的具有一定耐磨性的水泥基自流平砂浆。
3.3
垫层水泥基自流平砂浆 cementitious self-levelling compound for underlayment
用于地面找平,提供平坦和/或光滑的表面,用以承载上层饰面铺装材料的水泥基自流平砂浆。
4 分类和标记
4.1 分类
JC/T 985—2017
4.1.1 按材料使用部位分为面层(0)和垫层(U)。
4.1.2 面层产品按其抗压强度等级分为 C25、C30、C35、C40、C50, 共5类;垫层产品按其抗压强度
等级分为C16、C20、C25、C30、C35、C40, 共 6 类 。
4.1.3 面层产品按其抗折强度等级分为 F6、F7、F8、F10, 共4类;垫层产品按其抗折强度等级分为
F4、F6、F7、F8、F10, 共 5 类 。
4.2 标 记
产品按下列顺序标记:标准号、产品名称代号(SL) 、 产品分类和强度等级。
示例:抗压强度等级为C35、抗折强度等级为 F8 的面层水泥基自流平砂浆标记为:
JC/T 985—2017 SL 0 C35F8
5 一般要求
产品的生产与应用不应对人体、生物与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,所涉及有关的安全与环保要求,应符
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。
6 技术要求
6.1 外 观
粉料应均匀、无结块。
6.2 物理力学性能
6.2.1 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1的要求。
表1 物理力学性能
序号 |
项 目 |
指标 |
||
面层 |
垫层 |
|||
1 |
流动度/mm |
初始流动度 |
≥130 |
|
20 min流动度 |
≥130 |
|||
2 |
拉伸粘结强度/MPa |
≥1.5 |
≥1.0 |
|
3 |
尺寸变化率/% |
-0.10~+0.10 |
-0.15~+0.15 |
|
4 |
抗冲击性 |
无开裂或脱离底板 |
||
5 |
24h抗压强度/MPa |
≥6.0 |
||
6 |
24h抗折强度/MPa |
≥2.0 |
||
耐磨性/mm³ |
≤400 |
≤800° |
||
用户若有此要求,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。 可选项目,由供需双方商定。 |
6.2.2 抗压强度等级应符合表2的要求。
JC/T 985—2017
表2 抗压强度等级要求
强度等级 |
C16 |
C20 |
C25 |
C30 |
C35 |
C40 |
C50 |
|
28d抗压强度/MPa ≥ |
面层 |
|
— |
25.0 |
30.0 |
35.0 |
40.0 |
50.0 |
垫层 |
16.0 |
20.0 |
25.0 |
30.0 |
35.0 |
40.0 |
一 |
6.2.3 抗折强度等级应符合表3的要求。
抗折强度等级要求
强度等级 |
F6 |
F8 |
F10 |
|||
28d抗折强度/MPa ≥ |
6.0 |
7.0 |
8.0 |
10.0 |
||
4.0 |
6.0 |
70 |
8.0 |
10.0 |
7 试验方法
7.1 一 般规定
7.1.1 试 样
每次拌和至少黑需 要2 kg 的试样。
7.1.2 标准试验条件
标准试验条作tmS环境温度(23上2)℃、相对湿度(50±5)%。所有试件的 养护 时间允许时间偏差见 表 4 。
表4试件养护时间允许时间偏差
护时间 |
养护时间允许的时间偏差 |
0.25 h |
|
±8 h |
7.1.3 试验材料的状态调节
试验前,所有试验材料(色拾的应元维试验 条 件下放 置至少24h。
7.1.4 试验设备
7.1.4.1 天平:精确度为0 . 1g。
7.1.4.2 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:应符合JC/T 681的要求。
7.1.5 试样制备
按以下程序制备试样:
a) 按生产商提供的使用配合比配制试样。若给出一个值域范围,则采用中间值,并要求在整个试 验过程中采用同一配合比的试样;
b) 按生产商规定的比例称取对应于2kg 粉状组分的用水量或液体组分用量,倒入搅拌机中,将2 kg 粉料样品在30s 内匀速放入搅拌器内,低速拌合60 s;
c) 停止搅拌,30s 内用刮刀将搅拌叶和料锅壁上的不均匀拌和物刮下;
d) 高速搅拌60s, 静停60s, 再继续高速搅拌15s 。拌和物不应有气泡,否则再静停60s 使其消泡,然后立即将其装入模内。
7.4.2.2 拉拔接头:尺寸为(50±1)mm×(50±1)mm 并有足够强度的正方形钢板,最小厚度10mm, 有 与试验仪器相连接的部件。
7.4.2.3 成型框:由硅橡胶或硅酮密封材料制成(见图1),表面平整光滑,并保证砂浆不从成型框与 混凝土板之间流出。孔尺寸精确至±0.2mm。
单位为毫米
7.2 外观
目测。
7.3 流动度
7.3.1 试样制备
自流平砂浆流动度试样制备应按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进行。
7.3.2 试验器具
7.3.2.1 试模:内径(30±0.1)mm, 高(50±0.1)mm 的金属或塑料空心圆柱体。
7.3.2.2 测试板:面积大于300mm×300mm的平板玻璃。
7.3.3水平放置在测试极中央,测试板表面平整光洁、无水滴。把制备好的试模后,刮去试模上口多余的浆料后,在2s 内垂直向上提升50mm~100mm, 保持10s~15s 使试样自由流动。
孔尺寸:50mm×50mm。
7.3.4 试验步骤
7.3.4.1 初始流动度
试件制备完成后开始计时,4min 后,测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,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。
7.3.4.2 20min 流动度
将搅拌完成后的同批试样在搅拌器内静置20min, 再低速搅拌15s, 测定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,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。
7.3.5 试验结果计算
对同一样品进行两次试验,流动度取两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,精确至1mm。
7.4 拉伸粘结强度
7.4.1 试样制备
拉伸粘结强度试样制备应按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进行。
7.4.2 试验器具
7.4.2.1 拉伸粘结强度使用的试验仪器应有足够的灵敏度及量程,仪器精度1%。应能通过适宜的连
接方式使其不产生任何弯曲应力,试验时破坏荷载在其量程的20%~80%,加荷速度为(5±1)mm/min。
7.4.2.2 拉拔接头:尺寸为(50±1)mm×(50±1)mm 并有足够强度的正方形钢板,最小厚度10mm, 有 与试验仪器相连接的部件。
7.4.2.3 成型框:由硅橡胶或硅酮密封材料制成(见图1),表面平整光滑,并保证砂浆不从成型框与 混凝土板之间流出。孔尺寸精确至±0.2mm。
7.4.3 试验用基材
7.4.3.1 基材为混凝土板,其性能应符合JC/T 547—2017附录A 的要求。
7.4.3.2 基材和试件应符合表5的要求。
表5 试验基材及试件要求
试验项目 |
试验基材尺寸 mm |
试验基材数量 块 |
试件数量 块 |
试件养护龄期 d |
拉伸粘结强度 |
200×400×(40~50) |
1 |
10 |
28 |
对同一样品进行两次试验,流动度取两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,精确至1mm。
上,按7.1制备好的试样倒入成型框中抹平,放置24h 后脱模, 10个试件为一组(见图2)。
7.4.5 试验步骤
脱模后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至27d 龄期,用砂纸打磨掉表面的浮浆,然后用适宜的高强 粘结剂将拉拔接头粘结在试件成型面上,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继续放置24h 后用拉力试验机进行加荷, 拉伸速度为(5±1)mm/min。
JC/T 985—2017
单位为毫米
说明:
1——混凝土板;
2——自流平砂浆试件。
拉伸粘结强度试件成型示意图
7.4.6 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
拉伸粘结强度按公 式中:
|
)计算,精确至0.1MPa。 单位为兆帕(MPa); |
·· · ·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|
(1) |
P—— 拉伸粘结强
F—— 最大破坏荷载 ,单位为牛顿(N);
S—— 粘结面积, 0o mm²。
取10个数据的翼悉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;若有超出平均值±20%范围的数据,则应舍弃,若仍有模式为高强粘结剂与检板头之间界面破坏应重新进行试验。
7.5 尺寸变化率
7.5.1 试样制备
尺寸变化率的试样制备应技口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。
7.5.2 试验器具
7.5.2.1 收缩仪:符合 JGJ/T70要求的立式 砂浆收缩仪,标准杆长度(176±1)mm,测量精度为0.01mm。
7.5.2.2 试模:内部尺寸为10mm×40mm× 60 的金属或塑料模具,试模底面尺寸为40mm×160mm;
且在试模的两个端面中心各开一个直径6.5mm 的孔洞。
7.5.2.3 收缩头:黄铜或不锈钢加工而成,符合JGJ/T 70标准要求。
7.5.3 试件制备
在收缩模具内表面涂一薄层脱模油,将收缩头固定在试模两端面的孔洞中,使收缩头露出试件端面(8±1)mm。按7.1制备试样,将拌合好的试样倒入收缩试模内,无需振动,用金属刮刀清除多余砂浆,使砂浆完全充满模具并使表面平整,三个试件为一组。
7.5.4 试验步骤
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24h 后方可脱模,并编号、标明测定方向。测定前,用标准杆调整收缩仪 的百分表原点。脱模后30min 内按标明的测定方向测定试件长度,即为试件的初始长度(Lo)。测定初 始长度后,应将试件置于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,至28d 时,按标明的测定方向测定试件长度,即为自 然干燥后长度(L₁)。
7.5.5 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
按公式(2)计算每个试件的尺寸变化率,精确至0.01%。
… ……………… …………
式中:
e——尺寸变化率,%;
L₀——试件初始长度,单位为毫米(mm);
L;——自然干燥后试件的长度,单位为毫米(mm);
L——试件本体的长度,160mm;
L—— 两个收缩头埋入砂浆试件中的长度之和,即(20±2)mm。
取3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;若有一个超出平均值±20%范围的数据,则舍弃后取其平 均值作为试验结果;若一组中有2个数据超出平均值±20%,应重新试验。
7.6 抗冲击性
7.6.1 试样制备
抗冲击性试样制备应按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进行。
7.6.2 试验器具
7.6.2.1 落锤装置
由装有水平调节旋钮的钢基和一个悬挂着电磁铁的竖直钢架, 一个导管和(1±0.015)kg 金属落锤 组成。锤头见图3所示。
单位为毫米
图3 锤头示意图
7.6.2.2 试 模 7.7.5.2 抗压强度
内框75mm×75mm, 高 5mm的金属或塑料模具。 以一组3个棱体上得到的6个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,单个抗压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平均值精确至0 . 1MPa; 如6个测定值中有1个超出6个平均值±10%时,应舍弃后再取剩下5个测定值的平
7.6.3 试验用基材
均值作为试验结果;如5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平均值±10%时,应重新进行试验。
7.6.3.1 基材为混凝土板,其性能应符合JC/T547—2017 附 录A 的要求。
7.6.3.2 基材尺寸为100mm×100mm×(40~50)mm, 数 量 3 块 。
7.6.4 试件制备 7.8.1 试样制备
将成型框放在100mm×100mm 混凝 上成板 豳排合好的试样倒入成型框中,抹平,在7.1规定的 耐磨性试样制备应按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进行。
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24h 后 脱 模 个 减件为一组。
7.6.5 试验步骤
脱模后的试件置于7 1 规 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至28d 龄期,将待 测试件水平放置在冲击设备 的底座上,保证落锤落在 式 件的中心部位 。将(1±0.015)kg 溶 锤固定1m 高 度并自由落下,目测试件表面是否有开裂或脱离最板 现象 。
7.6.6 试验结果评定
每个试件冲击一 58个试件均无并裂或无脱离底板现象时判定为合格。
7.7 抗压、抗折强度 24h 脱模后在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至28d 龄期。制备两个试件。
7 . 7 . 1试样制备 标 准 定 期 更 新 资源共率4 得蛾必应
抗压、抗折强度 母样 制备应按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进行。 养护至规定龄期的试件放入耐磨试验机,使抹平的成型面朝向圆盘以保证其与旋转圆盘成切线。应
7.7.2 试验器具 使磨料以(200±10)g/100r 的速度均匀地进入研磨区域。不锈钢圆盘旋转50r 。 从试验机中取出试件, 测量槽沟的弦长度(L), 精确到0 .5mm。每个试件应至少在两处成正交的位置进行试验,弦长取两个数
7.7.2.1 三联试模:符 XT17671 要求,可同时成型三条(40±0.1)mm×(40±0.1)mm×(160±0.4)mm
棱柱体试件的带底板钢质 联精
7.7.2.2 材料试验机: B/T 17671要求,应具有合适的 量程和灵敏 度。
7.7.3 试件制备
拌合好的试样按GB/ T176 0 备,无需振动,24h 和28 d 强 度各一组试件,每组试件3个。
7.7.4 试验步骤
24h 后脱模,按GB/T17671 测定24h 抗折和压强度,其余脱模后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继续养护至28d 龄期,测定其抗折和抗压强度。
7.7.5 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
7.7.5.1 抗折强度
以一组3个棱体的抗折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,单个抗折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平均值精确至0.1MPa;
当3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±10%时,应舍弃后再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;若一组中有2个强度
值超出平均值±10%,应重新试验。
7.7.5.2 抗压强度
以一组3个棱体上得到的6个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,单个抗压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平均值精确至0 . 1MPa; 如6个测定值中有1个超出6个平均值±10%时,应舍弃后再取剩下5个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;如5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平均值±10%时,应重新进行试验。
7.8 耐磨性
7.8.1 试样制备
耐磨性试样制备应按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和步骤进行。
7.8.2 试验器具
7.8.2.1 耐磨试验机:符合GB/T 3810.6—2006中4.1要求的耐磨试验机。
7.8.2.2 磨料:符合GB/T3810.6—2006 中4.3要求的刚玉磨料。
7.8.2.3 测量量具:精度为0.1mm。
7.8.2.4 试模:光滑硬质、不吸水的正方形框架(例如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),其尺寸(100±1)mm×(100±1)mm×(10±1)mm 或其他适合于相应耐磨试验机的尺寸。
7.8.3 试件制备
聚乙婚薄膜上。在试模上涂抹足量的珍浆,副平以保证完全填充模板空隙并使之平整。
24h 脱模后在7.1规定的标准试验条件下养护至28d 龄期。制备两个试件。
7.8.4
养护至规定龄期的试件放入耐磨试验机,使抹平的成型面朝向圆盘以保证其与旋转圆盘成切线。应使磨料以(200±10)g/100r 的速度均匀地进入研磨区域。不锈钢圆盘旋转50r 。 从试验机中取出试件, 测量槽沟的弦长度(L), 精确到0 .5mm。每个试件应至少在两处成正交的位置进行试验,弦长取两个数值的平均值。磨料不能再重复利用。
7.8.5 试验结果计算
按GB/T3810.6—2006 第7章的规定进行。耐磨性试验结果用体积(V) 表示,取两个试件的平均值 作为试验结果,精确到1mm²。
8 检验规则
8.1 检验分类
8.1.1 出厂检验
8.1.1.1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外观、流动度、抗压强度(24h 、28d) 、 抗折强度(24 h 、28d)。
8.1.1.2 当用户需要时,生产者应在产品发出之日起7d 内提供除28d 强度以外的各项检验结果,32d 内补发28d 强度的检验结果。
8.1.2 型式检验
型式检验项目包括第6章中技术要求和供需双方合同中商定的性能。在下列情况下进行型式检验。
a) 新产品投产或产品定型鉴定时;
b) 原材料、配方等发生较大变化,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;
c) 正常生产条件下,每一年至少进行一次;
d)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;
e) 产品连续停产六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。
8.2 组批
同一配料工艺条件、同一类型、同一强度等级 品 100 t 为一批。不足上述数量时亦作为一批。
8.3 抽样
粉料产品按照GB/T12573 的 规定进 行,总计不少于20kg。抽 取的 样品分为两份: 一份试验, 一份备用。
8.4 判定规则
按第7章试验,若该 两项以上不符合标准要 对该项目复检。若该复合格。
类 产品全部试验 结果符合第6章相关规 定时,则判 该 批产品合格;若有两项或
则 判该批产 品不合格。若结果中仅有一 项不符合标 准要求,重新用备用样品
目符合标准规定,则判该批产品合格;若仍不符标准规定,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
9 标志、包装、运输和 储存
9.1 标志
产品外包装上应包
—生产厂名、
一产品名称及
一强度等级;
一产品配比与产品
一生产日期或批号:
一贮存与运输注意事项
-—贮存期;
——使用说明书。
散装发运时应提交与袋装标志相同
9.2 包装
9.2.1 产品可采用袋装或散装。袋装的粉料产品宜采用防潮包装袋包装,每袋净含量不应少于其标志 质量的99%。随机抽取20袋,总质量(含包装袋)应不少于标志质量的总和。包装袋应符合 GB 9774 的规定。
9.2.2 产品包装中应附有产品合格证。
9.3 运输和贮存
9.3.1 不同类型、强度等级的产品应分别贮存,不应混杂。避免日晒雨淋,禁止接近火源,防止碰撞, 注意通风。
9.3.2 散装产品应贮存在散装移动筒仓内,筒仓应密闭,且防雨、防潮。
9.3.3 袋装产品应干燥保存。应有防雨、防潮、防扬尘措施。
9.3.4 产品的贮存期自生产日期之时计,并在产品说明书与包装标识上明示。